2017秋數位台灣與文化

本課程聚焦數位協同寫作的特色與意義。數位協同寫作指的是由多人一起,而非個人獨力完成的寫作專案,維基百科是最顯著的代表。時至今日,當大英百科遠遠不及維基百科傳播力,數位時代協同寫作現象業已經涉及二十一世紀教育推廣、傳播媒介與知識生產的深層變化,由下而上徹底改寫台灣文化的內涵。數位協同寫作一方面提醒我們思考數位時代帶給台灣文化新創的影響與挑戰,同時挖掘鑲嵌在數位台灣皺褶裡的文化議題。

本課程將結合數位協同寫作實務,帶領修課學生建置台灣作家維基百科詞條。本課程此次挑選的作家是台灣年輕一輩但極具發展潛力的作家,希望透過課程作業規劃,讓學校教育替社會文學基礎工程有所貢獻。


2017 秋數位時代下的文化旅遊課程作品

  1. 作品改編來源:
    しぼしぼの時雨に堪へて嘆きにける桃の花見ゆ山のなぞへに

    幾番陣雨
    澆淋:
    山坡上
    我看見
    桃花嘆息

    影片:

  2. 作品名稱:烏龜
    作品改編來源:
    水の波ソフトタートルが現れるプール表面の日近く

    水波
    柔和,
    烏龜浮現
    池面的日子
    近了
    ──植村蘭花

    影片:

  3. 作品改編來源:
    春立ちて欖仁の芽はふふめども語る人なくすみ侘びてをり

    春至,
    欖仁樹芽葉
    含蕾
    無話可說之人
    屋舍空寂
    ──藤澤正俊

    影片:

  4. 作品名稱:黃蝶
    作品改編來源:
    冬草原綠寂けし黄色なる蝶飛び来り飛び去りにけり

    冬日原野
    尚存的翠綠
    空寂
    一隻黃蝶
    飛來飛去
    ──植村蘭花

    影片:


  5. 作品名稱:野草莓
    作品改編來源:
    紅に熟れし野莓採りて居れのばしぐれの雨ば降り過ぐるなり

    紅熟的野草莓
    紅豔欲滴
    伸手摘取時
    下來了
    一陣雨
    ──植村蘭花

    影片:

  6. 作品改編來源:
    汽車の窓ゆわが見下せるこの町の竝木の合歓は今盛りなり

    從火車窗戶
    眺望
    這城市:
    合歡行道樹
    日下最盛
    ──國枝龍一

    影片:

  7. 作品名稱:月橘
    作品改編來源:
    月橘の花のかをりに夜の戶をさしをしみつつふかしつるかも

    月橘
    花香,
    入夜
    門不忍閉
    任其飄入屋來。
    ──平井二郎

    影片:

  8. 作品名稱:芒果花
    作品改編來源:
    きさらぎの空すみわたりたわたわにまんごうの花咲くといひ来し

    二月天空
    泛藍
    芒果花開得燦爛:
    在你那裡
    ──藤澤正俊

    影片:

  9. 作品改編來源:
    まんごうの花の木かげに身を寄せてタべをひとりもの思ふらむ

    傍晚
    她也許在
    芒果花的
    樹蔭下
    獨自沉思
    ──藤澤正俊

    影片:

2017秋季演講

2017「數位人文」系列演講:透視數位文化的萬花筒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通識教育中心、台灣與跨文化研究國際博士學位學程、科技部


  1. 講題:擬仿技術與身體的延伸──智慧型手機對於流行文化的影響
    講者:劉定綱(台大社會學博士、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
    時間:10/17(二)19:00-21:00




  2. 講題:搭著3C筋斗雲,讓語言騰雲駕霧
    講者:鄭順聰(作家、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
    時間:10/18(三)13:00-15:00
    演講內容:

    講者鄭順聰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現專職寫作。出版多本小說,並使用台語文寫作,長期關注台語文議題,透過寫作、演講教育等多元方式逐步推動台語文進入日常。此次演講主要談論面對台語文教育,我們要如何透過多元的媒介進行學習和使用,並且針對台語文推廣,提出許多不同面向的想法和可能性。

    演講開場即是利用透過網紅名人的案例,帶領學生突破對於台語學習的傳統框架,開始思考台語學習可以有哪些有別與傳統的創新可能。譬如youtube影片教學、趣味影片等,都創下高點閱率,這樣是否代表網路是一個適當可行的媒介,再透過搭配不一樣的形象、內心呈現,吸引更多人來學習語言。

    演講中段以問答題形式,與同學進行互動,問題中提及許多一般人面對台語,可能會出現的細小但很少人提及討論的差異。譬如不同念法、腔調的台語詞彙使用,讓同學了解到台語與生活區域、本土性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談論台語體會台語的精妙。

    最後來到我們如何從生活不同面向,開始學習台語,並且運用不同資源,多元式的學習管道,來提昇台語的普遍性,逐步增加台語在生活中的位置和份量,讓使用語言更佳的自然。

    相關照片:

  3. 講題:編書人面對0與1的挑戰
    講者:顏少鵬(方寸文創總編)
    時間:10/25(三)15:00-17:00
    演講內容:

    講者顏少鵬曾任三民書局副總編輯、時報文化主編,現為方寸文創總編,編輯與出版經驗豐富。此次演講以自身從事出版經驗,簡潔而仔細的帶領同學了解出版社現況,以及身為一位編輯工作職責、工作環境、內容等,並且透過大數據等相關資料,去思考出版與數位媒體結合後,會出現怎麼樣的可能性。

    演講一開始,他詳盡地透過編輯的例如戲劇、編輯日常照片,開啟同對此一行業的初步認識,並且詳盡的說明,編輯此一職業背後的核心價值,工作中可能會碰到的難題與困境。不僅對於編輯此一職業有很深入的介紹,對於出版業也能讓同學窺知一二。

    後段演講提及電子書目前在台灣狀況和對紙本出版影響,帶我們去重新思考,關於電子書是否能夠取代紙本出版?以一問題討論最核心的關鍵問題為何?電子書發展在台灣的困境為何?

    最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並且帶我們了解嘗試還原讀者群,並且使我們在了解目前書市上作品風向如何,作品大多是什麼面向,在現在越發艱困的出版行業,要如何鎖定目標群眾,將一本作品成功推上市場。整場演講簡單但不含糊地讓同學們了解編輯此一職業,和整個出版業的現況。

    相關照片:



  4. 講題:「實境遊戲」中的文史故事:以金魅殺人魔術為例
    講者:瀟湘神(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時間:11/9(四)10:00-12:00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到「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同時也是暢銷書《臺北城裡妖魔跋扈》的作者瀟湘神老師,到課堂上跟同學分享如何將傳統文化的「鬼故事」重新整理、設計,並發展出「桌遊遊戲」的過程。

    瀟湘神老師在演講中逐步拆解,要完整的呈現跟設計故事時的過程;例如收集資料所需要的邏輯推論,對於訊息的敏感度也要比一般人高等等…,同時分享了自己追查資料及考證的有趣經過。他舉出人們看待妖怪、鬼魂為何會別於「神」的差別;那是因為妖怪、鬼魂他們多了「人性化」的部分,就好比希臘神話中的眾神,最吸引人的點其實就是他們擁有的「人性化」,而台灣的妖怪、鬼魂故事更是照著社會的脈動、文化現象而有所改變的;千奇百怪又富含人性的特色,正是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重點。

    瀟湘神老師特別提到,以往冠上「文創」的詞,就好似「復興」了什麼非常有價值的傳統藝術,但是這些再製文創商品,往往是以形象出現而已,卻忽略了文化上的背景、脈絡以及合理性。把這些珍貴史料抓出來重新彙整,並以現代媒介的模樣介紹給大眾,才能夠稱之為文創,也正是講者在持續努力的工作。而〈金魅殺人魔術〉正是經過嚴謹的查證史料後設計出的一款桌遊。

    而課堂的同學正在進行的作業,就是必須使用網頁設計的方式把古詩詞介紹給大眾認識,並且要跳脫以往的國文課本的形式,不能只是單單介紹作品、作者、註釋如此而已,而是要用能吸引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不僅僅是在資料的查證上要嚴謹,努力將網站設計的有趣、吸引人更是重要的課題。要如何「活化」這些史料、運用數位媒材,就必須靠兩位老師以及各位同學一起努力了!

    相關照片:



  5. 題目:文化與數位科技之實驗與示範:以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為例
    講者:劉彥愷(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總監)
    時間:11/16(四)14:00-16:00
    演講內容: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中興大學台文所長期以來都在探索人文與數位結合的可能,尋找台灣文學跨文化,跨領域合作的機會。本學期的台灣文學史專題(一)課程便邀請由中興大學圖資所畢業,目前擔任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總監的劉彥愷先生來到班上分享一位文史畢業生在未來就業的方向與可能。

    劉總監從一位中研院主管的角度,開誠佈公的講述業界挑選人才的標準:要有跨領域的專長,例如,有文史兼具行銷的能力、有藝術兼文學的才能…等,都會比只一有單一專長的求職者會得到更多賞識的機會。

    其後,劉彥愷總監也分享了多個中研院結合人文與數位製作的實例,例如《CCC創作集》、臺北地圖歷史散步、覔臺北…等(所有內容可從典藏臺灣中找到)。劉彥愷總監期望透過本次的演講,不僅讓台文所學生思考未來出路的可能,也希望能因應業界的需求而能在學時代做好相關的職場準備。

    相關照片:

  6. 題目:新媒體時代的人文知識共和國
    講者: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故事」網站創辦人)
    時間:11/22(三)19:00~21:00
    演講內容:

    如果史書美老師告訴我們:要把台灣放進世界,那麼涂豐恩老師便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告訴大家,他如何做到「把台灣放進世界」,如何透過跨媒體(transmedia)的應用來把重要的「故事」傳播到世界上去。

    涂老師在演講一開始先分享他做「故事」網站的契機(對媒體、出版與學術界失望),他認為台灣大眾沒有得到「重要故事」的管道,沒有一個可以看見「國際」的平臺,所以大家才會有一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感。

    然而,涂老師認為這種危機感,其實並不是來自於世界忽略了台灣而產生的,而是源於台灣自己本身看不見與世界的連繫,因此老師認為台灣人文學子當前最重要的責任便是把那條命中注定的紅線拉出來,讓「線索」浮現,而這也就是「故事」網站創辦的目的:讓台灣的知識學者擁有一個平臺,用自己的角度去書寫台灣與世界的關係,也讓台灣的一般大眾,擁有一個頻道,用自己的視野去瞭解世界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涂豐恩老師說,他做「故事」網站並不是要「普及」歷史,而是要讓「故事」有發表/觀看的平臺,而「真正重要的故事」是自然就會「普及」的。

    相關照片:




  7. 時間:11/23(四)10:00-12:00
    地點:人文大樓203-1室
    題目:以「桌遊」縫補記憶斷層:台北大空襲的歷史啓示
    講者:張少濂(迷走工作坊創辦人)
    主持:高嘉勵(台文所副教授)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製作《台北大空襲》的「迷走工作坊」創辦人張少濂至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將歷史故事遊戲化的詳盡過程,包含製作、考察、談合作授權、募資計畫等一步步《台北大空襲》的生產過程。

    張少濂首先介紹《台北大空襲》的歷史背景,距今70年前日治時期的台北遭到美國第五航空隊超過一百架次的轟炸機空襲,造成嚴重傷亡,上萬人流離失所;這是一段二戰期間確實存在,在現代卻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而且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現代台北街道、有些建築甚至還佇立在你我都曾經走過的那些街口、磚瓦、石牆上。

    《台北大空襲》遊戲生產的過程中,製作團隊挖出了不少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歷史,不過其實這也顯示出,大部分台灣人對於日治時期歷史的空白或誤解。課堂中撥放了一段影片,內容是隨機採訪台北街頭的民眾,從學生到老年人都有,藉由影片我們可以瞭解不少人根本分不清楚台北大空襲時,空襲台北的國家是美國還是日本亦或是中共。

    而製作《台北大空襲》除了要精準的歷史考察與角色設計之外,還有多項的跨領域合作,包含手繪古台北建築,含大稻埕碼頭、江山樓、總督府、台北一女等,且繪畫的內容還須經過學者檢視,要能夠符合史實,就連飛機的剪影,轟炸產生的煙的風向,都必須細細斟酌;還有與閃靈談〈暮沉武德殿〉民謠版歌曲的授權合作,都是需要多方面專業以及時間鍊成的。

    講者也鼓勵同學要學習「學會等待」,雖然科技、思想日新月異,但是能夠做好一件事情的不二法門就是放慢腳步,把不懂的搞懂、相信專業檢視、細膩的處理每一個環節才是最重要的;絕不能因為貪快而疏忽細節,唯有注重每一個細節的好作品,才不必恐懼被大眾市場淘汰,才能站穩腳步往前邁進。

    相關照片:


  8. 時間:11/23(四)14:00~17:00
    地點:人文大樓205室
    題目:「數位研究工具入門」實作工作坊
    講者: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故事」網站創辦人)
    主持:朱惠足老師(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演講內容:

    面對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產業產生無可避免的焦慮,使得多數媒體從紙本印刷轉進使用網路傳播之法。而在圖書館、大學等圖書典藏單位亦無法逃出此一網路影響範疇,故而多一同地轉趨探求數位典藏的可能性,在數位典藏的當中,眾人面臨到的是如何典藏、怎樣使用的巨大問題,在這二者當中,「查找資料」所佔的地位是無法比擬的。因此,如何有效率且正確地查找到自身所需的資料乃是一重要課題,有鑑於此,中興大學台文所在本學期的台文史專題(一)的課程規劃上,特別安排了一堂「數位研究工具入門」實作工作坊,邀請創立「故事」網站的涂豐恩老師來講授。涂老師耐心的帶領學生實際操作數位工具,像是該如何透過Google Ngram做詞頻分析,或是如何使用Voyant Tools做文字分析,又或是如何藉由Knight Lab的Timeline與StoryMap功能來說故事。經由這一堂實作課,讓許多原本對人文數位焦慮的學生,發現了自己在數位人文中的可能。也許未來或許就像李開復在台大畢業典禮所演說的:「進入AI時代,各種文科真的變得更有意思了。」。

    相關照片:



  9. 時間:12/26(二)18:20-21:00
    地點:人文大樓711室
    題目:走在「遊戲角色」創造與小說人物創作間
    講者:楊双子(中研院「覔臺北」遊戲編劇、《花開時節》小說作者) 
    主持:高嘉勵(台文所副教授)
    演講內容:

    今天邀請台文所的所友暨作家楊双子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創作經驗,以及台灣文學市場運作。楊双子出版的歷史穿越百合小說《花開時節》深獲文學界與市場肯定,入選了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以及入圍OPENBOOK年度十大好書決審。

    楊双子說,中國的歷史小說發展是非常蓬勃的,他們的小說世界擁有強大的世界觀,對於古代禮制描寫非常精細,但是有些部分如果仔細考究還是會發現不合古禮的部分,但是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修正)當中,他們所架構出來的「過去的中國」出現了一套邏輯,這一套邏輯可以強大到就算是沒有考據也是可以被不同小說「借用」的。反觀台灣,若是台灣能夠有足夠的文本建立出台灣日治時期的世界觀,那麼對於填補大眾對1949年以前的歷史空白會有很大的助益。

    我們在小說、電視、電影中觀看過許多的穿越劇,大多都是現代女性穿越到中國古代,經歷一場冒險或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為什麼都沒有台灣女人穿越到日本時代的作品出現呢?那如果當代女性穿越到日本時代,她會經歷到些什麼呢?以此為契機,楊双子的《花開時節》就這樣萌芽了。

    楊双子除了小說創作外,還有幫手機遊戲編寫劇情,與中研院合作「覔台北」手機遊戲中的古蹟建築腳色設定,是將古蹟建築擬人化的一款遊戲,其中角色的個性、服裝造型皆是來源有自,配合手機地圖,除了讓玩家能夠體驗街頭實境,更希望能夠結合城市觀光,提高歷史建築的能見度。最後講者有拋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我們將文學娛樂化,會不會抹殺掉文學的價值?但如果不將其娛樂化,是否就無法打進大眾人民的生活,在這兩難間,未來會有更好的平衡點嗎?

    相關照片:



當火車走過






目錄:

1.文本分析

2.改編橋段

3.拍攝理念

4.製作團隊




文本分析:

從小到大,回憶伴隨著火車,即便是現在,火車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作者廖玉蕙描寫童年與求學時候對火車的感情,以及對火車的依賴,火車已成為她生命中的不同時期的生命驛站,有糖廠的記憶、鐵道上的突發情況、火車上的擁擠,以及一些鐵道旁有趣的事務,這些記憶片段,勾起作者廖玉蕙與火車的綿密的溫情,後來,尤其是那段求學的日子,趕火車、擠火車,還有保守年代男女學生間的矜持,司機的揮手、嗚嗚鳴汽笛、窗外鐵道邊的景物,就如昨日的光景,考大學、家人與火車的記憶。

上大學後,火車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往返台北與台中,作者離開家鄉,甚至成家生子,都無法斬斷與火車濃烈的羈絆,無法脫離這分情感,文章程載著作者與火車密不可分的連結,望著月台火車一節節的駛去,想起今日過往,隆隆的機器聲響,過去的吵雜聲,到現代化的列車,五味雜陳的心情,充滿作者的心中,當火車走過,往事卻歷歷在目,想起火車帶來的童年,火車帶來的時光,火車帶來的溫暖,一車車滿載的回憶,家人的情感,與永不退色的往事。



改編橋段:


a. 作者幼時買票過程
b. 作者求學時期趕車和擠車畫面
c. 作者大學時期離鄉求學情感
d. 作者結婚生子後透過火車回想過去種種記憶





拍攝理念:
以第一人稱為視角,透過這樣的角度使觀眾彷彿化身為作者,經歷從小到大和火車之間的故事。因為回憶這個因子本身即是鬆散片段的,然而為了不使不同故事間連接的畫面過於雜亂,造成影片整體沒有完整性和主題性,我們參考鐵達尼號電影劇本的方式:女主角透過口述回想來帶出每個故事。我們也以作者書寫的畫面和口白來帶出每個故事的開端,並串起不同故事以成一完整脈絡。以書寫畫面是因為作者本身是作家,書寫即是她抒發心情的最好寫照,抑可以解讀為作者在書寫這篇文章的畫面。影片之初為火車進站畫面,火車象徵記憶,而火車進站帶有記憶逐漸浮現的意涵,並配合口白及懷舊的背景音樂,讓觀眾能更體會走入記憶的感受。另一層面,影片通篇主軸即是火車本身,因此火車作為主角,一開場便出場。故事敘述方式採順序法,由作者年幼時期描寫到年長時刻。第一個故事:作者買票為自編橋段,因考慮文本中幼時記憶是追逐台糖載甘蔗的火車,這樣的畫面很難拍攝,所以我們採買票為作者第一次親身和火車接觸的經驗。而大學時期離鄉橋段我們以火車外的畫面呈現,由鄉村畫面到都市畫面的轉變與對比,即代表作者由家鄉前往都市求學的過程,也象徵作者心境由簡單轉為複雜,且配合口白帶出離鄉時不捨的情感。影片最後,透過翻相簿及台中火車站新舊照片對比,代表時光匆匆流走,而在這段歲月中再重述作者和火車間的人生印記,以此作為總結呼應主題。





製作團隊:
影片拍攝:張自源、翁琪雯、蘇微淇、潘禹承
剪輯:張自源
背景音樂:翁琪雯
書面報告:蘇微淇、潘禹承


孤獨的蓮花







目錄:

1.文本分析

2.拍攝理念

3.製作團隊






文本分析:

第一段作者將青春比喻成富有生命力的花草植物,開頭便說:青春是殘酷的,並說明為何殘酷,「尋找自己的根源」意味著追尋自己的定位和根本,並敘述了植物堅強的韌性,以植物的特性來形容青少年的固執頑強。

「春青的生命將在同輩的友朋中,尋找認同。」

則明確點出青少年在追尋夢想的同時會需要夥伴的支持,因而使我們容易受彼此影響。

「我們在尋求認同……這時,你的叛逆就只有求取相同質地者的認同,而不一定是同輩的所有人。」這段延續上一段的理念,認為青春是朦朧的、沒有方向的,並開始提到當不同類型者所認知的價值觀不同時,我們就會跟理念相同的人聚集起來,不然就只能默默被同化。而在文中,當阿文被說:「你是一個文藝愛好者而已,你不必像我們這樣苦惱,你應該向數學理化發展。因為你有這個才華。」時,他感到難過與困惑,試著去尋找「變的有才華」的方法,而其他人也認為阿文只是個空有理想、憧憬卻沒有才華和叛逆的勇氣的少年。




後段作者敘述自己其實只是個跟屁蟲,看到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不是為了未來的方向或某些才華,純粹只是出自沒有歸屬感的恐懼。阿文與作者接下來的對話先由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起始,即使阿文覺得文學是能夠使生命有意義的,但作者則堅定地認為「時間會毀滅一切,包括文學,沒有什麼東西能永久留存。」使兩人的對話陷入靜默。這時作者才覺得自己話說太重了,才轉而說「其實,人不一定要在文學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科學、數學、理化,都有它的意義。想想看,多少中國想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卻得不到,但多少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科學獎。你想想,誰比較光榮?你不必一定將希望放在文學上。反而科學是中國的希望。對不對?你想想,有一天,你進入大學,而後進入中央研究院,那是多麼光榮的事!文學不是唯一的路!」,以鼓勵的口吻跟阿文討論更多使生命富有意義的方向,讓阿文又提起了精神,也決定放棄文學,轉換跑道。

全文末句說到「直到他已精神失常以後,還常常徘徊在中央研究院去尋找資料,看雜誌,為的難道是當年的夢嗎?我感到夢想者的悲哀了。」說明即使阿文進了中央研究院仍然在尋找當年的「才華」的模樣,雖然沒有明確交代阿文發生了什麼事,但由此可見,阿文還是執著於當年的夢想,而文中的主角則為他當年的選擇而感到悲哀,但看完文本時,我其實也在為文中的主角感到難過,因為當年的他又何嘗不是盲目的跟從他人以追尋歸屬呢?





拍攝理念



我們認為這篇文章主要想要探討的就是青少年的迷惘,而這些迷惘時而來自身邊朋友的隨無心之言,也可能來自老師和長輩語重心長的題點。而文本之中的主角:阿文便是受身邊同儕的言語的影響而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困惑。

第一段我們運用畢展在綜合教學大樓的藝術裝置作為影片開頭,藉由淡色系的裝置藝術點出青少年的夢是五彩斑斕,但同時又模糊如夢境一般的,裝置藝術中點出許多青少年都在煩惱的問題,尤其又有「興趣能當飯吃嗎?」,與文章主題緊緊相扣。而背景吵雜的聲音正是身為青少年的我們在討論的各種問題,象徵出青少年內心因選擇而產生的混亂。

第二段運用睡蓮綻放的縮時攝影與文章主題相呼應,同時也明確運用睡蓮象徵青少年含苞待放至勇敢綻放的夢想,進而帶出第三幕阿文和阿渡的對話。

第三段開始了阿文和阿渡的對話(有改編過),對話始於一般高中生的煩惱:「要選第幾類組?」,阿渡就像一般人一樣,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盲目跟從,並對阿文的文學夢感到不以為意甚至加以吐槽,認為文學的才華為無用的才華,更何況阿文在文學方面也不算是個文豪,便隨口叫阿文也一起轉換跑道,此時阿文仍很堅持自己的夢想,但阿渡便提出了文本中較偏向虛無主義的想法,想讓阿文對他的文學夢死心,而也就是在這時候,阿文開始對未來的夢感到迷惘了。

第四幕產生了一段沉默,兩個人各有所思,阿文開始動搖,認真思考起阿渡的話,而阿渡也覺得自己說了重話,對阿文感到愧疚,進而想說些話來挽回而帶出第五幕。

第五幕阿渡以鼓勵的方式給阿文更多「讓生命富有意義」的選擇,而在阿渡鍥而不捨的勸誘下,阿文也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眾人所選擇的道路而放棄了自己的初衷。

第六幕拍的是走上理工之路的阿文,因在實驗室中遲遲做不出正確的實驗,而開始對那樣的活感到煩躁,隨手把錯誤的數據紙扔向角落,鏡頭卻拍到了在那堆廢紙中那篇當年寫的小詩,象徵著自己最初的夢想被埋沒在沉重的現實裡。

第七幕首尾呼應,在一次運用縮時攝影,以睡蓮闔閉之姿象徵青少年的夢(初衷)如睡蓮般熟睡。最後在以畢展的裝置藝術做結尾,再一次提出疑問:「青少年的我們到底在迷惘什麼呢?而又為什麼會有這些迷惘?這真的足以影響自己的決定嗎?」










製作團隊:

演員:沈亮杰、郭胤良
攝影:蔡宜靜、陳宇玄(裝置藝術攝影)
動作指導:蔡宜靜
後製:路詩瑤
文稿撰寫:陳宇玄

2015 秋數位時代下的文化旅遊課程作品


作品名稱:明亮的六月天
媒材:簡報檔
製作團隊:陳怡彣、蕭格爾、陳暐翔、李炎庭
動畫:





  1. 作品名稱: 從葫蘆墩說起:豐原的人文物產之旅
    製作團隊:王筱萍、王彥晴、鄭光惟、修修儀、廖家駿


  2. 作品名稱:彰化八景與抗日事件巡禮
    製作團隊:劉玟葛、洪德偉、陳思傑、臧照祥、吳名虔
    附章:重大抗日事件

  3. 作品名稱:「畫」中有話:跟佐藤春夫來趟台灣美術之旅吧!
    製作團隊:李品萱、林晉頡、鄭錦陽、鍾尚霖


  4. 作品名稱:豐原城的時空紀行
    製作團隊:廖唯筑、李炎庭、蕭格爾、陳暐翔、陳怡彣
    附章:豐原火車站
    附章:畫家筆下的豐原

  5. 作品名稱:來走一下反抗和順從的《殖民地之旅》吧!
    製作團隊:李伊庭、張毓翎、洪于晉、湯佳欣、謝佩庭


  6. 作品名稱:今昔互望的鹿港街景旅行
    製作團隊:黃柏儒、陳家勛、蔡銘誼、鐘文徽、洪千惠

2016 秋數位時代下的文化旅遊課程作品

  1. 作品名稱:連翹花
    作品改編來源:
    蓮翹は葉かげに赤く實をもてどいつくしみ得ず今日のこころに

    連翹的葉陰下
    雖有果實
    殷紅,
    吾心今日
    卻不得憐愛它

    ────小倉敏夫
    影片:


  2. 作品名稱:蟋蟀
    作品改編來源:
    つるごもりより出でしにあらむこほろぎのこゑの幼さ暁の庭に

    是否從梅雨的
    假寐中醒來?
    幼小蟋蟀的叫聲
    在拂曉的庭園
    響著
    ────植村蘭花

    影片:


  3. 作品名稱:向日葵花
    作品改編來源:
    通り雨過ぎてあかるき畑なかにあざやけきかも日まはりの花

    陣雨過後
    明亮的
    野地上
    灼燒的
    向日葵花
    ────尾崎孝子

    影片:


  4. 作品名稱:白頭翁
    作品改編來源:
    ほがらかにぺたこうの啼く朝あけやおのづからなる目醒めなりけり

    白頭翁的叫聲
    酣暢地迴響於
    黎明中
    依然昏暗的紅榕樹梢間
    ────松浦武雄

    影片:

2016 春旅行文學課程作品

  1. 作品名稱:青少年的迷惘(拍攝理念

    作品來源:楊渡〈孤獨的睡蓮〉(出自「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

    拍攝地點:台中公園+台中省立圖書館

    影片簡介:作者於文中提到青春的選擇,認為青春就像正在茁壯的植物一般,雖然富有生命力、熱情和活力,但卻容易隨風擺動,容易隨身邊同儕、家長、老師的價值觀而影響。作者認為青春就是不斷在岔路口做抉擇,選擇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藉由阿文這個有著文學夢的青少年為舉例,探討了「興趣到底能不能當成自己的工作?」和「何謂無用的才華?」全文以阿文和文中作者一來一往的對話,讓我們體會到阿文最初的理想被蠶食鯨吞的過程,而選擇了與自己內心不符的道路,並運用睡蓮這種盛開在夏日午後的夢幻花朵,比喻青少年在最熱烈最具激情的年紀時多采多姿但卻又最容易被影響的夢。




    製作團隊:沈亮杰、郭胤良、蔡宜靜、路詩瑤、陳宇玄
  2. 作品名稱:作者對火車的記憶及火車與人生故事的串連(拍攝理念

    作品來源:廖玉蕙〈當火車走過〉(出自一九八六年十月《聯合文學》二十四期。)

    影片簡介:作者回憶起從幼時至今,人生每個階段與火車交織的故事。幼時台糖火車的畫面及在兄姐講述的童話故事中找尋對火車的想像,對火車的好奇及渴望搭車的童稚心靈。另外,火車所帶來的死亡,許多牲畜甚至人都慘死輪下,這是作者對火車非常不同的印象。隨著求學的年紀到來,作者也搭上了火車通勤,那趕車、及尖峰時刻車內擁擠的畫面也透過文字細細描繪。直到上大學後,作者離開家鄉求學,對火車的印象更添上一筆鄉愁,火車既是離鄉的承載,也是回鄉的依歸。長大後作者結婚生子,搭火車的頻率也逐漸減少,火車即成為作者過去記憶的象徵。透過火車,作者一幕一幕地回想起人生各階段的故事,及各經歷當下深刻的情感。






    製作團隊:張自源、翁琪雯、蘇微淇、潘禹承

2016 秋季演講

  1. 演講主題:數位典藏的漫畫創作及運用: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CCC創作集
    講者:黃冠華(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專案經理)
    演講日期:2016/10/20

    演講內容:
    主講人黃冠華先生為研究數位文化的專業人員,今日的演講他講述了我們該如何將「既有的」或是「傳統的」那些可能被遺忘或是存在圖書館、資料庫中的珍貴文化資料,再一次地呈現在大眾面前。而這些大眾不限於文史工作者。而是要讓一般大眾更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呈現,而將文化資料結合數位應用,便是目前最好的方式。

    黃冠華展示了建立在中研院平台上的「CCC創作集」。 創作集是一套由利用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或地區事件或者著名人物傳記作為基底所改編、繪製、創作而成的漫畫與小 說。成功的將歷史資料與大眾娛樂作結合,所以吸收知識的民眾範圍會更大,透過娛樂接收知識也會使一般民眾覺得更有趣。

    相關照片:

  2. 演講主題:傳統文化的創意產業:霹靂布袋戲的數位技術運用與國際行銷
    講者:鍾韻永 〈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演講日期: 2016/11/03

    演講內容:
    主講人鐘韻永為大霹靂布袋戲的行銷人員,今日簡短介紹了霹靂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以及如何的行銷才能夠使布袋戲在現今的社會中存活下來,傳統的布袋戲如何能發展成現今的規模,背後除了有文化根基(寫劇本、操偶師)以外,還要能夠順應現在的拍攝技術,創造吸引人的畫面效果,年輕的Cosplay族群也是大霹靂布袋戲能夠在年輕人市場有一片天地的原因之一。主講人介紹了大霹靂的跨界合作,有歌曲MV、廣告、航空公司代言等。

    今日放映大霹靂目前與日本合作的 東離劍遊記 片段,說明此片跨國合作的困難性;尤其劇本的翻譯與演員的台詞是一大困難點,連有文化重疊的日本都難以翻譯的劇本,翻譯成歐美語系就更困難了,所以霹靂布袋戲要推廣出華人圈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目前還沒有往歐美發展的計畫。

    相關照片:

  3. 演講主題:一起來臺灣吧!動漫世界的臺灣史
    講者:蕭宇辰(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演講日期:2016/11/30
    演講內容:
    主講人蕭宇辰先生過去是高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身為歷史系出身的自己,能夠為大眾做什麼事情?也認為人文的東西,必須數位化包裝來吸引他者。在秉持這樣的理念下,和另外三位不同才能的夥伴創立臺灣吧。

    而臺灣吧建立的初衷是:如何讓外國人認識臺灣?在 2014年首部影片獲得成功,團隊從原初4人到現今已20多位。那麼該如何定義臺灣吧?:新媒體V.S舊媒體—時代的轉變,接受訊息的行動載具造成使用者習慣的改變。舊媒體有同類型資訊無線循環的中心化現象,而新媒體則淡化中心化現象,並帶動自媒體興起。臺灣吧找到了大眾願意接受知識的方式。
    蕭宇辰也提到新媒體時代的利與弊,利指的是閱聽者能與媒體來源互動,弊則是容易讓人在同溫層,社群軟體的使用也被網路記憶、篩選。臺灣吧內容製作原則:內容配方—洞察眾、找到內容切入點,沒有什麼內容是大家不能接受的,但要找對呈現的方式。

    相關照片:

  4. 演講主題:社會理想下數位文創的未來想像
    講者:張志祺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
    演講日期: 2016/12/15

    演講內容:今日講師是「圖文不符」創辦人張志祺先生。「圖文不符」為臺灣協作過最多圖文懶人包之一。著名作品為台北市政府的「小當家大巨蛋」。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已經逐漸失去閱讀大量文字的耐心,反而是影像與圖片才能吸引住大眾目光;於是誕生了「懶人包」。「懶人包」的主要功能是將大量或是艱澀的文字轉化成簡易的標語及漫畫或插圖使人們能夠快速明白/接收其意思。

    張志祺表示早期的懶人包設計是一頁一、二句標語,有時候會搭配少許插圖,但是長久閱讀下來文字量還是顯得吃力,所以要怎麼在眾多懶人包中殺出重圍呢? 特別「設計」過後的懶人包這時就顯得非常重要,這類懶人包也稱為「資訊設計」。資訊設計的過程分為1.處理繁雜的資訊2.將資訊重新脈絡化3.安排畫面的結構4.將故事具象化。而相對於一般設計,資訊設計作品通常帶有被社群高度傳播的潛力。隨著網路與臉書的興起、資訊的爆炸,資訊設計的概念在網路媒體與社群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漸漸成為當今新媒體的顯學之一。

    「圖文不符」由張志祺與王成祥共同創辦,目前以接資訊設計為主要業務。在場學生提問資訊設計在台灣的困難性,張志祺表示目前台灣的市場非常有潛力,「圖文不符」創立至今一直都是正成長沒有盈虧,還需要剃除價位不夠高的案子,目前市場其實非常大,也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新血加入。

    相關照片:
      

2016 春季演講


  1. 演講主題:資料,而非文字:從數位人文的基本元素出發
    講者:王柏偉(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演講日期:2016/4/14

    演講內容:
    本次演講是對應課程中關於數位人文的討論。講者從數位技術史的角度切入,進行高度討論化的思考,並佐以短片作為實例,使同學不致迷失於高度抽象的思考與推論。而在演講後同學與講者持續討論,氣氛熱絡。因為演講仍屬高度抽象與理論的思考,同學更需在演講後持續思考與探索,方能完成數位記錄與臺灣影像此課程要求的影像實踐。

    相關照片:







  2. 演講主題:太平盛世後的璀璨:當代臺灣導演與短片
    講者:李幼鸚鵡鵪鶉(專業影評家)
    演講日期:2016/5/19

    演講內容:
    本次演講邀請知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分享他對於臺灣影像在新電影的太平盛世後,當代臺灣導演與他們的短片。演講採取現場放映電影片段與短片,接著即刻分析、講解的方式進行,並邀請同學回饋他們對於影像的感覺與思考,刺激、並開拓同學對於影像的感受力。

    相關照片:





  3. 演講主題:離散記憶-用散文詩周遊時空
    講者:陳玉敏(陳乙緁) (散文詩《記憶零度C》創作者)
    演講日期:2016/5/26

    演講內容:
    配合【旅行文學】一課題,陳老師藉由她出國後從攻讀博士班一路到在美國馬里蘭大學任教的經驗,以及她這些年累積的文學作品──集結為《記憶零度C》一書,以分享與問答與同學及來賓互動的方式進行,討論在異鄉遊子的「離散」經驗,以及不同的國外風光與文化差異的比較。透過「旅行」討論:「在路上/轉接」的概念,該詞彙除了指向空間中的位置以外,亦指向「主體已出發,處於追尋中,但尚未歸返」的「存在狀態」。陳老師談到在旅行中感受到對自己的疑惑、迷失,反過來可能幫助自己確定了某種方向,像是離開原本的舒適圈去找尋自我的生命意義與認同。

    相關照片:









  4. 演講主題:路途上的故事-我的小鄉鎮旅行
    講者:賴鈺婷(作家· 曾出版《彼岸花》、《遠走的想像》)
    演講日期:201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