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蓮花







目錄:

1.文本分析

2.拍攝理念

3.製作團隊






文本分析:

第一段作者將青春比喻成富有生命力的花草植物,開頭便說:青春是殘酷的,並說明為何殘酷,「尋找自己的根源」意味著追尋自己的定位和根本,並敘述了植物堅強的韌性,以植物的特性來形容青少年的固執頑強。

「春青的生命將在同輩的友朋中,尋找認同。」

則明確點出青少年在追尋夢想的同時會需要夥伴的支持,因而使我們容易受彼此影響。

「我們在尋求認同……這時,你的叛逆就只有求取相同質地者的認同,而不一定是同輩的所有人。」這段延續上一段的理念,認為青春是朦朧的、沒有方向的,並開始提到當不同類型者所認知的價值觀不同時,我們就會跟理念相同的人聚集起來,不然就只能默默被同化。而在文中,當阿文被說:「你是一個文藝愛好者而已,你不必像我們這樣苦惱,你應該向數學理化發展。因為你有這個才華。」時,他感到難過與困惑,試著去尋找「變的有才華」的方法,而其他人也認為阿文只是個空有理想、憧憬卻沒有才華和叛逆的勇氣的少年。




後段作者敘述自己其實只是個跟屁蟲,看到別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不是為了未來的方向或某些才華,純粹只是出自沒有歸屬感的恐懼。阿文與作者接下來的對話先由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起始,即使阿文覺得文學是能夠使生命有意義的,但作者則堅定地認為「時間會毀滅一切,包括文學,沒有什麼東西能永久留存。」使兩人的對話陷入靜默。這時作者才覺得自己話說太重了,才轉而說「其實,人不一定要在文學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科學、數學、理化,都有它的意義。想想看,多少中國想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卻得不到,但多少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科學獎。你想想,誰比較光榮?你不必一定將希望放在文學上。反而科學是中國的希望。對不對?你想想,有一天,你進入大學,而後進入中央研究院,那是多麼光榮的事!文學不是唯一的路!」,以鼓勵的口吻跟阿文討論更多使生命富有意義的方向,讓阿文又提起了精神,也決定放棄文學,轉換跑道。

全文末句說到「直到他已精神失常以後,還常常徘徊在中央研究院去尋找資料,看雜誌,為的難道是當年的夢嗎?我感到夢想者的悲哀了。」說明即使阿文進了中央研究院仍然在尋找當年的「才華」的模樣,雖然沒有明確交代阿文發生了什麼事,但由此可見,阿文還是執著於當年的夢想,而文中的主角則為他當年的選擇而感到悲哀,但看完文本時,我其實也在為文中的主角感到難過,因為當年的他又何嘗不是盲目的跟從他人以追尋歸屬呢?





拍攝理念



我們認為這篇文章主要想要探討的就是青少年的迷惘,而這些迷惘時而來自身邊朋友的隨無心之言,也可能來自老師和長輩語重心長的題點。而文本之中的主角:阿文便是受身邊同儕的言語的影響而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困惑。

第一段我們運用畢展在綜合教學大樓的藝術裝置作為影片開頭,藉由淡色系的裝置藝術點出青少年的夢是五彩斑斕,但同時又模糊如夢境一般的,裝置藝術中點出許多青少年都在煩惱的問題,尤其又有「興趣能當飯吃嗎?」,與文章主題緊緊相扣。而背景吵雜的聲音正是身為青少年的我們在討論的各種問題,象徵出青少年內心因選擇而產生的混亂。

第二段運用睡蓮綻放的縮時攝影與文章主題相呼應,同時也明確運用睡蓮象徵青少年含苞待放至勇敢綻放的夢想,進而帶出第三幕阿文和阿渡的對話。

第三段開始了阿文和阿渡的對話(有改編過),對話始於一般高中生的煩惱:「要選第幾類組?」,阿渡就像一般人一樣,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盲目跟從,並對阿文的文學夢感到不以為意甚至加以吐槽,認為文學的才華為無用的才華,更何況阿文在文學方面也不算是個文豪,便隨口叫阿文也一起轉換跑道,此時阿文仍很堅持自己的夢想,但阿渡便提出了文本中較偏向虛無主義的想法,想讓阿文對他的文學夢死心,而也就是在這時候,阿文開始對未來的夢感到迷惘了。

第四幕產生了一段沉默,兩個人各有所思,阿文開始動搖,認真思考起阿渡的話,而阿渡也覺得自己說了重話,對阿文感到愧疚,進而想說些話來挽回而帶出第五幕。

第五幕阿渡以鼓勵的方式給阿文更多「讓生命富有意義」的選擇,而在阿渡鍥而不捨的勸誘下,阿文也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眾人所選擇的道路而放棄了自己的初衷。

第六幕拍的是走上理工之路的阿文,因在實驗室中遲遲做不出正確的實驗,而開始對那樣的活感到煩躁,隨手把錯誤的數據紙扔向角落,鏡頭卻拍到了在那堆廢紙中那篇當年寫的小詩,象徵著自己最初的夢想被埋沒在沉重的現實裡。

第七幕首尾呼應,在一次運用縮時攝影,以睡蓮闔閉之姿象徵青少年的夢(初衷)如睡蓮般熟睡。最後在以畢展的裝置藝術做結尾,再一次提出疑問:「青少年的我們到底在迷惘什麼呢?而又為什麼會有這些迷惘?這真的足以影響自己的決定嗎?」










製作團隊:

演員:沈亮杰、郭胤良
攝影:蔡宜靜、陳宇玄(裝置藝術攝影)
動作指導:蔡宜靜
後製:路詩瑤
文稿撰寫:陳宇玄

Share this

Related Posts

Previous
Next Post »